第686章 秦城遗址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86章 秦城遗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86章 秦城遗址

  “阿古达木大叔,来抽根烟。”李承朝不远处蹲在店门口抽烟的老板招招手。

  阿古达木裹着羊皮袄走过来,瞅瞅李承手中的卷烟,摇摇头,“你抽你的……来不惯,还是这个劲大。”

  说着,他还使劲拔了口烟袋锅子,一股原叶焦香飘荡,香味醇厚。

  说起香烟,牙科乡的烟叶种植,是地方上重要经济支柱,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

  李承没再让,指指面前羊圈屋顶,“这几块屋檐瓦,从哪儿来弄来的?挺老的嘛。”

  “搁以前老山神庙位置捡来的,木了,早几年老山神庙的,留了一堆破砖瓦没人要,我捡了几块回来盖羊圈。”老头用烟袋锅子指指远处的山脚。

  “山神庙?为嘛拆?”问完李承就发觉这话有点愚蠢。

  果然,答案一如所料,阿古达木拿着一根小木棍,清理烟袋锅中的烟焦油,同时瞥了眼李承,说道,“你们这些小年轻……早些年,啥都拆了。”

  “阿古达木大叔,山神庙在嘛位置?我能过去看看么?”李承不理解,为啥老秦瓦当成为山神庙的屋瓦?打算过去瞅一眼。

  “早就拆完了,就剩下一小片地基。没啥可看的。”可能是不屑于李承这种“城里人没见识啥都稀奇”,老头子摆摆手,不以为然。

  “大叔,您家的这几块老檐口瓦,卖给我吧。挺喜欢这种样式的。”李承呵呵一笑,指指他家羊圈的那十来块圆筒瓦当。

  瓦当,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它可以有效保护木椽子被风雨侵蚀,并能有效引导水流排向,是丝国建筑最为古老的艺术结构,并成为丝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基于丝式建筑盖瓦片的凹凸结构模式,瓦当多数会分为两种造型,凸起椽子的盖瓦瓦当,多为圆片,凹沟的垫瓦瓦当多为三角式。垫瓦瓦当,由于屋檐的承重、腐蚀脱落伤人等原因,逐渐湮灭,而盖瓦瓦当则始终盛行不衰。

  羊圈上的十二块瓦当中,只有两块垫瓦瓦当,剩余十块全部是带有半圆形筒瓦的盖瓦瓦当。

  “你要买它?”对于想“拆”自家羊圈的客人,阿古达木表现得不是很友好,拔腿欲走。

  “大叔,我真的挺喜欢这些老式瓦片的。”李承连忙伸手拉住他。

  刚好要支付餐费,李承掏出一张百元钞票,塞给这位漫天尘人大叔,“您看,餐费五十五,剩下这些,您也别找钱,算我买这些瓦片的,可成?”

  十来块瓦片卖四十多块钱,阿古达木大叔没犹豫,“成!我这就给你拆下来。”

  阿古达木家的羊圈不大,一米来高,吴伟几人伸手就能把这些瓦当抽下来,顺手还帮他把瓦片梳理一下。

  一共十二片,“蛇鹿蛙”图案瓦当有三片,还有两片蛇纹,两片独鹿纹,一片虎纹,一片燕纹,一片飞鸿纹,两片三角形垫瓦瓦当,则是不知名的双兽纹。

  李承一一过手,看过一遍,再度确认为秦国早期瓦当。

  秦代瓦当为青灰色,与汉代瓦当的灰白色,差距明显另外,秦代瓦当全部是手中制作,在瓦面有很明显的手工捏痕,而在汉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轮制瓦当。

  秦汉瓦当区别的第三点,则是看绳纹粗细,也就是看瓦当所连后面的瓦的绳纹粗细,一般绳纹又细又直或者细直交替的多是秦代的绳纹直而且粗的多为汉代的。

  真的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瓦片,在日晒雨淋风吹雪压下,能保存到今天。

  将这些瓦当用保鲜膜捆扎好,放在车后备箱中,李承又回到阿古达木大叔面前,“大叔,您陪我们走一趟呗?我在您家买十斤上等的毛烟叶,可成?”

  毛烟叶就是未曾切丝的烟草片,上等毛烟叶,主要是指叶片的腰部,这里切出来的烟丝最为均匀,经络很细,不杂色,售价最贵。

  阿古达木大叔家开面馆,同时也卖烟叶,上等毛烟叶售价大约二十五块一斤,小集市,没人抽这么好的烟叶,李承一口气买十斤,算是大生意。

  “我让萨拉木陪你去可中?”老爷子指指正在摆弄羊圈的儿子。

  萨拉木是阿古达木大叔的儿子,年近三十,拉面是一把好手,可是很奇怪,来面馆吃饭加上买瓦当,前后也有一个小时,李承愣是没听过萨拉木说过一句话。

  李承点点头,“我就去看看,怎样都行。帮忙带一把铁镐就行。”

  还以为他是个哑巴呢,结果萨拉木朝这边点点头,嗯了一声。

  萨拉木不是哑巴,只是话很少,他拎着一把铁镐上车,指着远方的山体,“去那里。”

  老山神庙,位于磨家沟一侧的山坡面,开车十分钟就到,如同阿古达木所言,这里断壁残垣,只有大青石地基尚显完好。

  一下车看到这些几百斤成吨重的大青石,心底依旧泛起一丝古怪念头。他绕着山神庙地基转了一圈,这古怪念头越来越浓。

  “萨拉木,这附近有采石场?”

  “关山山脚有,这一带没。”萨拉木挠挠头,想了会才答道。

  蹲在西南角一块巨大的青石面前,李承用手指抠抠上面的灰褐色表皮,如果自己没看错,这应该是火烤石。

  所谓火烤石,就是在石岩的表面烧柴火,然后用冷水直接泼上去,热胀冷缩,会让巨大的岩石碎裂成几片,所切割下来的石片,带有灰褐色炙烤痕,就是火烤石。

  这是很古老的采石方法。

  山神庙用这种方法采石?另外,建一座单间的山神庙而已,需要跑几十里外的关山山脚去采石么?

  李承对考古不算内行,可是,他对基本的常识还是了解的。

  六七十年代拆除的山神庙,一定不会有太久远的历史,充其量明清时期建起来的。明清时期,制砖技术已经很成熟,何必如此费劲的去采石?

  还有一个疑点,明清时期采石,钢钎锤击、錾刻取石的技术已经很普遍,甚至火药采石都已经被使用,需要用古老的火烤冷炙方法么?

  “萨拉木,这座山神庙,有人知道什么时间建的么?”

  “有个几百年吧,我很小时就听老人说过。”对这个问题,萨拉木也不是很清楚。

  算了,还是自己找线索吧。

  在山神庙地基上,堆着不少断砖碎瓦,上面长满枯草,如同一座座土丘。

  李承拎着铁镐,沿着一个土丘的边缘,开始向内刨。

  才刨两下,郭重元抢过铁镐,“我来吧,刨什么呢?”

  “轻点刨,看看有没有刚才那种带纹案的瓦片或者砖雕之类的。”李承索性将铁镐交给他,自己蹲在旁边,从挎包中掏出长柄起子,从刨出来的碎瓦片中挑拣。

  没错,他想要从瓦当或者砖雕中查找这座山神庙建设时间,再研究为什么山神庙会有秦瓦当。

  时间不会改写真相,只会埋没。

  郭重元很快刨出一片云龙纹瓦当,不仅如此,他又刨出两片秦代鹿纹瓦当碎片。

  “行了,差不多了。”

  李承将这三块瓦当放在一起。云龙纹瓦当为灰褐色,其龙纹有着明显的明代飞龙特点头部略圆,鬓发成篷,毛有向上冲或向斜上冲之势,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

  不用说,这座山神庙是明代建筑,而这栋明代建筑,当初直接建在一座秦代古建筑的遗址上,也就是说,这座山神庙,掩盖着一座秦国早期的古畤!

  畤乃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李承隐隐有种感觉,自己貌似揭开一个千年谜题。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襄公非常高兴,即立西汧,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头的太牢大礼,在西畴祭祀白帝,以庆贺秦国的正式立国。

  这个祭祀的地点,被考古学家称之为“西畴畤”,只是,西畴畤究竟在哪儿?史书轻轻一笔带过,既没有明确地点,也没有描述西畴畤的特征。

  后世考古学家,对“西畴畤”所在,众说纷纭。

  自己脚下的这片古秦国建筑遗址,究竟是不是西畴畤?李承还是有些猜想的。

  西畴一词,“西”代表方位,而自己所在的地方,显然位于汧城的西部,位置上对得上。

  “畴”字在古汉字中,“字从田,从寿,寿亦声,壅土。”所谓“壅土”,即堆积的泥土。

  这座古城遗址,位于山坡面一处平缓地带,明显有着人工平整的痕迹,说“壅土”不为过。

  还有一点能能佐证的是距离秦襄公建西畴畤祭拜白帝,肯定不会距离汧城太远。而这里距离秦汧城遗址,不到五公里。从距离上来说,也十分符合。

  没想到,自己来关山草原,竟然还能有这发现?

  “大家都帮我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地基痕迹。”李承举手喊道。

  这一片山坡平地,大约十来亩,几人沿着明显的山坡剖面去寻找,能找到一线当初建筑留下的痕迹并不难。

  在古老的人工建筑痕迹处,李承一一插上树枝作为标记。

  究竟是不是西畴畤,其实还是有一处疑点的秦襄公是秦文公的父亲,他所建立的西畴畤,自然不会有文公“梦黄蛇”的纹案。

  当然,这一疑点也能解释西畴畤作为秦国第一畤,此后一定经过多次重修,重修时再补上更显华贵的瓦当,有什么不可以?

  “什么?你在关山草原发现秦古城遗址?”

  在给祝允平打电话时,李承没那么自大说自己发现西畴畤,只是提及秦城遗址。可即便这样,也让祝允平惊讶不已。

  给祝允平打电话,主要是为了他父亲祝中喜。

  李承在关省考古界,只认识两位,一位是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阳素平,另一位就是凤州文保所的祝允平。

  阳素平年纪较大,发展潜力一般。

  相对而言,三十岁的祝允平,更让李承欣赏。

  祝允平是凤州文保所的骨干,完全有能力组织这样一次“不太重要”的科考,这次“西畴畤考古”项目,兴许对祝允平而言,就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