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琳派刺绣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586章 琳派刺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86章 琳派刺绣

  手电筒灯光由瓶口往下走,细颈、丰肩、束腹、圈足,造型相当优雅,色泽古铜,这种釉色,印第安陶艺工坊也有研制,李承很熟悉。

  这件瓷器的茶叶末釉,带有一点偏暗沉的底色,毕竟是民窑出品,釉料色粉不够精细,但瓷面有蛤蜊光,莹洁滋润,有所弥补。

  这是博山瓷器最为突出的有点淄博盛产玛瑙,所以淄博的琉璃窑也很出名,窑口调配釉料时,会加入部分玛瑙粉末,而玛瑙釉非常容易产生鲜艳的蛤蜊光。

  到圈足部时,李承手电筒灯光抖了抖。

  这件梅瓶下面铺着一块绣布,露出的部分刺绣着女郎花,又称败酱。

  疑惑顿生啊这种植物虽然遍布丝国,可是出现在中式绣品上做图案,却少之又少,相反,它是和国绘画作品和绣品上常见的植物。

  打着手电,他再度沿着这件梅瓶的圈足,走了大半圈,貌似查看梅瓶,实则眼睛盯着那件折叠起来的刺绣图案。大量使用“绣切”和国刺绣的一种常见手法,在叶片虚线阴影绣法上,使用的是“菅绣”和国刺绣表示阴影面积的一种绣法。

  轻轻吁了口气,尽管所见不完整,可他已经可以确定,这件垫在瓶底的织锦绣布,是一件来自和国的工艺品。

  看着它被压在民窑梅瓶下面当垫布,李承哭笑不得……现实版的买椟还珠。

  呵呵,此漏不捡,我心不爽,万古如长夜啊!

  “咦,东西还有一眼呢?”李承往梅瓶位置挪挪,抬头对摊主点点头。

  “那是!我老犟牛,在凤凰山、英雄山,你扫听扫听,有名的假不卖!”那摊主挺得意的。

  嗯?老犟牛?

  我去,这名字……记忆中还真有,贾郑廷和他打交道不多,但毕竟一个圈子里,也算熟识。

  老犟牛姓牛,牛剑峰,琴岛人,常年在琴岛和泉城两城之间倒腾古玩,后在琴岛昌乐路开始临渊斋,取意古董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算是知名人物。

  至于他说的“假不卖”?听听就得,提溜圆的话场面话而已,就这摊位上,九成都是赝品。

  “我上上手,没雷吧?”李承指指梅瓶问道。

  也只有在鲁东才能问的这么直接,换个地方……摊主非得干仗。

  牛剑峰立即不乐意,单手将梅瓶拎起来,故意颠了颠展示给李承看,嚷道,“我老牛做生意,不干那没腚眼的事!”

  等他放下,李承将手电筒递给站在旁边的吴伟,伸手扣住梅瓶颈口,倾斜转动一百八十度,感觉很安慰后,另一只手跟上托圈足,连着那块绣布一道托着拿到面前。

  让吴伟打着手电,照一圈檐口、瓶身、底足,再看看内底,有几道隐裂横亘在罐体内。

  屈指在瓶身轻弹一下,嗡嗡声。东西是真品,算不得多贵重。

  博山窑的历史非常早,西京杂记汉代刘歆著葛洪辑抄曾有“瓦当出博山”的记载。

  瓦当是丝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多是很精美的陶制品。这说明当时博山一带已经有较为成熟、工艺精湛的陶窑。

  此后博山窑考古发现也能证明这一点。

  1957年,寨里窑碎陶瓷层挖掘,最早能推断到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1969年,寨里窑不远的纪恩桥附近,发现魏晋时期的古窑址,并出土相当数量的青灰色陶瓷片1970年,再度有重大考古发现寨里窑的村东头,发现东周时期古窑址,并出土一枚圆形类铜钱状陶器,一面纹饰龙虎,一面为草叶纹,专家组认为这就是西京杂记中所提“瓦当”。

  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一一对应,形成文明证据链,博山窑的数千年历史,变得牢不可破。

  不过,有一说一,博山窑虽然历史久远,但它从没有登上过“贵族舞台”,也就是从没有成为“官窑”或者“指定官窑代烧官窑器的窑口”,始终在民窑系中晃荡。

  博山窑最大的毛病就是瓷胎疏松!

  正因为瓷胎疏松,才有刚才的“嗡嗡”声,而不是景德镇窑口瓷器的脆声,同时,瓷胎疏松带来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起裂纹,不够结实。

  再看看釉色,暗沉中偏绿,此为“蟹甲青”,为乾隆朝博山茶叶末釉的特色。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与博山磁村窑黑釉一脉相承,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

  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

  清代茶叶末釉制品是博山窑的一大特色,其他窑口也有烧制但数量极少,只有博山窑专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

  清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陶瓷工坊的古铜彩甚是有名。人人看瓷胎、釉色看完,李承心底有谱。

  放下梅瓶时,装作这才看到那件“垫底”的绣布,拿起来用手电筒照照,“哟,你这是老绣布?用来擦瓶子的?这是……有么讲究么?”

  这一招叫做“把别人往沟里带”用一件老东西擦拭这件瓷器,岂不是代表瓷器更贵重?

  牛剑峰瞬间上当,嘿嘿一笑,就这李承这话侃起来,“那当然,这件乾隆茶叶末釉梅瓶,我可是花了许多功夫才寻到的。特意找了件鲁绣搭头遮盖,平时都用它裹瓶子呢。”

  这就纯粹胡说八道了,还扯出鲁绣?李承暗乐,“哟,鲁绣?我瞧瞧。”

  就势将这件折叠起来的绣布摊开,搭在梅瓶口上,手电筒扫了扫。

  这是一条长一米二、宽四十五公分相当厚实的绣巾,上面绣着芒草、葛、茑爬山虎、女郎花败酱,还有一只白鹭西飞,底布为细腻的纱绫。整块绣布,略显陈旧,上面沾染多处油渍和灰土痕,好在没有明显破损,有两三处跳线,不怎么影响价值。

  这是非常典型的和国江户绣,根本不是鲁绣。

  和国刺绣的源流是来自公元五百年从丝国传来的“佛绣”。

  佛绣是用以表现佛像的刺绣形式,特别是推古时代,尚佛以至于寺院遍布广立佛像,因而佛绣也得以普及。现存最古的和国佛绣是原存于中宫寺的“天寿国曼陀罗绣帐”,织制品相对陶瓷、金属较难保存,作为飞鸟时代的贵重织品残片,现存于国立博物馆,并于1982年时制作仿制品悬挂于中宫寺中展示。

  刺绣在平安时代尚为贵族的奢豪品,用于雅乐衣装,到桃山时代多出现在戏剧的能乐服装上,直至江户时代才普及到町内身份制度的末端职人、商人阶级。

  和国刺绣主要有三大流派,各有特色,非常易于辨识。

  首推京都的京绣,作为和国很长时间的经、政、文中心,京都的刺绣一直以“庄严、富贵”为主要特征,在绢织物,麻织物上施以金银线工艺,绘画般的纹样表现,无不飘散着京都特有平安遗风下华丽贵雅的馨香。

  其次为金泽的加贺绣。

  加贺绣的前提是“友禅染”宫崎友禅斋发明的一种染色技法,成品绚丽豪华。

  在友禅染织品上,除金银线工艺外,还增添多样多色的丝线手工绣制纹样,打造出“底布豪华,绣品图案朴素”的风格,让加贺绣华丽中不失温和,成为最大特色。

  最后就是江户绣,也就是李承手中这件腰带没错,这是和国贵族男士和装的束腰织品。

  到江户时代,刺绣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享,某些末端职人和商人阶级,已经可以着华服刺绣,这给刺绣风格带来巨大改变。其中,大和绘等艺术的发展,给刺绣带来深刻影响。

  李承手中的束腰织品,就是典型的和国江户绣中的“琳派刺绣”。

  所谓“琳派”,是指发源于京都,在江户时代的初期由俵屋宗达、宗雪创立,而后由尾形光琳发扬光大的一种艺术流派。初期风格以花草为主,或有鱼虫鸟兽,贴着金箔,充满装饰意味,在艺术表现上,有着与世无争的闲散与逍遥的特质。

  琳派在和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的影响波及到和国绘画和工艺美术,特别是在染织、漆器、陶瓷等方面,其装饰意境,被采用在与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对近现代和国的名族审美意识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强调,说这么多,并非说江户绣比鲁绣好!

  牛剑峰口中的鲁绣,是丝国八大名绣之一。

  有一句名言,估计人人会说,“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汉书中的这句话所提“鲁缟”,即鲁东古代织品,超薄的白色绢帛,这说明,当时鲁东的织品工艺相当高超。

  有织品工艺为基础,鲁东的刺绣水平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在工艺上,鲁绣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还别说,江户绣和鲁绣,有点神似,但意境明显不一样,鲁绣讲究自然,江户绣讲寂寥……

  怕“打草惊蛇”,李承手电筒照一圈后,很快表现的没啥兴趣,将这团绣品叠吧叠吧,很随意的搭在梅瓶上问道,“这瓶子,怎么卖的?”

  “你可别黑我哦,我师傅阅古斋的王跃进,你敢黑我,他肯定不会放过你的!”

  王跃进在泉城文博圈挺有名气,李承估计牛剑峰应该听说过,故此特别将他拿出来当牌子。

  “哎呀,原来是王老师徒弟啊,失敬!”夜色中,牛剑峰拱拱手,也不知真情假意的惊叹一声,又说道,“对王老师我是慕名已久,小老弟是名师弟子,识货之人,我这瓶子让给你,也算……”

  李承一副“名家子弟”的不耐烦状,摆摆手打断他的奉茶,“说价钱!”

  “五千,小老弟,这价格……”

  李承立即起身,拟拔腿就走,这家伙,说得好听,下刀子可真狠呐!

  一件清代博山窑的梅瓶,敢开口要五千?想钱想疯了么?又不是十年后!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