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历史_玄幻之神文时代
笔趣阁 > 玄幻之神文时代 > 文字历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文字历史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请收藏

  中国文字史编辑

  中国文字史包括多种文字的历史。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发展的类型不一。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中文名中国文字史所属领域人文科学学科历史考古学、古文字学起源商代之前

  目录

  1文字系统

  2汉字起源

  贾湖刻符

  双墩刻符

  半坡陶符

  青墩刻符

  庄桥坟刻符

  骨刻文

  陶寺朱文

  夏代水

  3发展

  4汉字类型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

  草

  行

  楷

  5汉字特点

  6少数民族文字

  西夏文

  彝文

  东巴文

  水

  藏文

  蒙古文

  女真文

  满文

  维吾尔文

  7女和火星文

  女

  火星文

  文字系统编辑

  中国民族多,文字系统多。

  汉字: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至今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此前还有漫长的历史。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汉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躺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多,有的少数民族使用多种文字,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汉字起源编辑

  详细内容见:汉字起源史。

  殷墟甲骨文是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此前有漫长的历史。

  贾湖刻符

  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自张居中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earliestwritingSignuseintheseventhmillenniumBCatJiahu,HenanProvince,China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请收藏

  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1]: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朱琚元(彝)副研究员与曲木约直(彝)副研究员,曾亲自到郑州与舞阳考察,逐一对应释读,认定它们是路南古彝文[2],认为古彝文保留了原始汉字的系统,认为彝族是中原战争里古华夏族外迁的一支人群的独立发展。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3]。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朱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4]。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襄汾县所靠近的东南方翼城县就是传说的陶唐氏唐尧的后代的封国唐。

  夏代水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文字[5]。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发展编辑

  成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请收藏

  字文字系统。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监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

  甲骨文

  甲骨文

  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周汉时期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草、楷、行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现代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所代替。据说隶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本来隶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写体。当代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写成的。

  隶后来又演变成草。这是一种隶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与草同时兴起的还有楷,它又名“正”或“真”,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基本上是楷的样子,可以说是楷的一个支派。楷、行和草,一直流传至今。

  汉字类型编辑

  金文

  在青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请收藏

  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西周达到高峰。先秦称青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69年。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史籀篇而得名。《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