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学界奠基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74章 学界奠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74章 学界奠基

  如果说立都雍城时的秦国历史,可以看成与东方大国晋对抗的历史,那么,雍城之前的秦国历史,则是一部完整的“抗击和收编西戎”的历史。

  细看地图,无论是平阳陈仓,还是雍城凤翔,其位置,都是由外层到内层,一层层为西周王朝的京畿重地周原,提供“护腚”服务的,挡住来自西戎的侵掠。

  “西戎”是一个统称,统指上古时期居住于陕、甘、宁一带的“非丝国”的部落。

  西戎的崛起,与“马”的驯化和骑乘,有着直接关系。

  马匹的驯化,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一直有争议,不过,其时间范围,大体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两千五年之间。

  那么大规模驯马和养马,又是什么时间呢?

  没有任何历史描述,但是,我们只能从一些上古史料中推测到一些。

  舜为中原共主时,有一个氏族,名为“豢龙氏”,从名字推测这个氏族的主要职业为“养龙”。龙是不存在,因而有历史学家认为,“豢龙氏”其实就是一个以养殖和驯化牲畜为生的部落。

  其实还有一个佐证。

  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很像蛇和蜥蜴的结合体,但是在新石器后期,以及夏商时期的青铜时代,出土的玉器龙的形象中,已经有了“马脸龙”的模样。

  这也代表着,马的驯化和大规模繁殖,始于夏朝。

  史记夏本纪记载一件颇为传奇的事情“孔甲好龙”,大概内容如下:

  夏朝第十四位君主孔甲,在位时期,因顺服天帝,天帝于是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中放养两条,汉水中放养两条史记作二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会饲养,一时难以找寻养龙的家族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已经衰落,陶唐氏的后代刘累曾经向豢龙氏学习过驯养龙,孔甲因而征辟刘累,希望他能够饲养这几条龙。

  为此,孔甲嘉奖刘累,赐他为御龙氏,并让他代替豕韦氏后代的封地。

  其实,把故事中的离奇一面剥离出去,大概能得出这样的核夏朝君主孔甲得到几匹非常神俊的野马,无人能驯服和养殖,征聘豢龙氏的弟子“累”刘累非姓刘,为祭祀地理,帮他养殖,并因此给他封官,赏赐小部落“御龙氏”专职养马的部落。

  史记和左传都记载,刘累“御龙”之地,就在黄河中上游,也就是今天的靖淮之地。

  当然,西戎获得养马之技,未必一定是受到刘累的影响,但是,基本上可以推导出,西戎在那时,已经开始接触养马驯马。额,时间大约在夏朝中后期。

  祝允平对于李承的“豢龙氏为牲畜养殖部落”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豢龙氏”是当时主要负责祭祀河神的一个类巫师和祭祀的部落,但是,他解释不了史书所记载的“刘累养龙”……两人再度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是学术之争,无关友谊。

  李承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清秦国发展脉络,以及秦都之迁的背后故事及重要意义。

  此后,夏朝被殷商取代,夏之遗民,分散四方。

  部分夏人部族留在故地融入东夷,其势力强大,殷末为纣王所灭一部分向北或西北迁徙,成为北狄诸部族一部分由西北向西发展,融入西戎,居于靖淮巴蜀等地向南迁徙的一部分成为融入越人体系另有一部分陆续流徙到楚地,成为楚人的组成部分……

  有了夏朝遗民带来高超的青铜锻造工艺,有了武器,又有了马匹,边陲民族站起来了!

  也就有了西周王朝的心腹大患西戎和北狄的强势崛起。

  这个心腹大患,更是秦国的枕边之患!

  商朝对西戎的概念比较模糊的,到了周朝和春秋这一代已经能够明确划分,哪个诸侯国附近有西戎部落的存在。按照匈奴传中的说法,西戎各个部落主要分布在三大块,一是秦国附近即陇西之右、岐山梁山之北二在晋国北方,三在燕国北方。

  三个国家中,又属秦晋两国与西戎之间来往最多。

  晋国物资充沛,因而,他们在和西戎相处时,除了“伐戎”之外,还有魏绛所提倡的“和戎”之策即以晋国的物产和西戎换取土地,同时也让西戎支持晋国。

  和戎之策在秦国实施不了秦国早期国土面积狭小,物产贫瘠,他有的,西戎基本上也都有,于是,秦国只剩下“伐戎”一策。

  在史记秦本纪,太史公以很长的篇幅记载秦与西戎之间的战争,简练语言中,无不浸润着老秦人的斑斑血迹。同样在史记秦本纪中,能感觉到,早期的秦国,完全处于劣势,甚至连君侯都被西戎人杀了好几位。

  因此,秦都东迁,除了想更靠近中原,向东拓展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为和西戎之争,多争取一些战略空间。

  自从立都平阳陈仓之后,秦国与西戎的战略态势,有了本质转变,双方基本上处于战略僵持阶段,到东迁雍城时,秦国开始战略反击,并在秦穆公手中,最终收服西戎十二部,辟国土千里,壮大自己,安定后方,最终成就“春秋五霸”之伟业。

  李承的这一观点和分析,祝允平是认同的,两人总算有一点共识。好看秦景公大墓,其实可看内容不多。

  发掘出土的精品青铜器,基本上被调到省博,剩下的三瓜两枣,陈设在旁边的考古研究中心,听说想要民间集资弄个秦公墓博物馆,没啥经典。

  另一个看点“黄肠题凑”也早已经腐烂,现在陈列的是图片和模型,也没啥意思。

  至于人殉,采用的是残酷的屈肢箱葬,现在也只能看到模拟出来的烂木箱。

  倒是秦景公这位在位三十九年的秦国君主,又引起两人的一番争议。这次争论的,是齐景公的谥号中的“景”字由来。

  秦景公是后人的追谥,是谥号。

  所谓谥号,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

  按照谥法来推“景”,有三重含义,一是由义而济曰景,也就是这人生前获得成功,成就很大,因而合适用“景”来谥二是耆意大虑曰景,通俗解释就是“强于思考,战略长远”的帝王,死后可以用“景”来谥三是布义行刚曰景,这句话的意思是“传播仁义,品德坚强”的帝王,死后也可以用“景”来谥。

  帝王之谥,向来非常严谨,通常会以过世的帝王一声最突出的成就来谥,也就是突出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秦景公的“景”谥,是取三重含义中的哪一个?

  不要认为这个问题是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几种写法”那么无聊谥号素来是推导帝王性格和成就的最直接方式,历来被历史学家重视。

  两人同时舍去第三条“布义行刚”,但两人在另外两条谥意选择上,各不相同。

  祝允平认为,秦景公的谥号,应该是“由义而济”。

  他的理由很直接,因为秦景公嬴石,一生波澜壮阔,成就非凡。先是秦景公十五年,与晋国发生的“栎之战”,大败晋国继而在秦景公十八年,再度抗衡以晋国为首,齐国、宋国等十多个国家的联军,瓦解一次灭国危机之后又联合楚国,击败郑国、吴国……

  秦景公一生,可谓战功赫赫。

  对这一观点,李承并不认同,他认为解释为“耆意大虑”更贴切。

  “联楚削晋”这一秦国中后期的长期战略目标,就是秦景公制定的。

  秦楚两国,因此加强联姻,芈姓女子屡屡成为秦国国后,所谓芈月传就是在这大背景下产生。同时加强贸易往来,并结成准军事同盟,一致对外。

  这一战略,影响深远,直接导致晋国灭国。

  “联楚削晋”这一策略执行过程中,秦景公还在推进另一套见不得光的策略,那就是“鹬蚌相争”他一直不懈地推动楚国与晋国的战争,楚国与吴国的战争,楚国与郑国的战争,以此来限制楚国的发展。而秦国自己呢?率先和晋国和谈,结束长达八十多年的秦晋之伐。

  从这两大外交策略上,就可以看出,秦景公绝对是个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君主,得“景”谥号,当之无愧。

  尽管谁也说不服谁,但李承很喜欢这种争论。在侠州,是没有这种朋友的,更没有这种氛围。这次北上,李承感觉自己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先秦史学的积累,蹭蹭往上涨。

  果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缺一不可。

  “祝学长,有没有意愿去侠州侠州大学或者中大交流?”一天考察结束,李承在饭桌上,微笑着对祝允平提出邀请。

  “我去侠州?”祝允平一愣,不知李承为何提出这种邀请,这提议,自然心动,只是……他苦笑摇头,“我的学识积累不够,去侠州交流什么?”

  李承停下筷子,笑道,“祝学长太谦虚。”

  “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想要在侠州大学或者中大,成立一家有关丝国文明、历史或考据方面的讲谈社,创办一家刊物,专门刊载讲谈社团体的见解和文章,不论派别,不论见解异同,只论专业。”

  他大略说说自己的想法……

  “你会赔死的!”祝允平笑着调侃道。

  李承摇头笑笑。

  赔钱,那几乎是一定的,但是,要赔的有意义。

  自己作为饶老的弟子,总不能真的只在古玩上转悠吧,这也太有损饶师入门弟子的名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