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面馆见闻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53章 面馆见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3章 面馆见闻

  来此之前,李承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尤其是先秦史学,突击一番,因而对秦国的发展脉络有着相当的了解,这番回顾,自然就是信手拈来。

  吴伟和周典两人,最喜热血,听老秦故事,无论是秦仲为报高祖后裔之仇战死沙场,还是秦庄公世子世光高呼不灭贼酋焉敢进城进而让位其弟,以及秦襄公本人死在讨伐西戎的途中,无不让两人听得如痴如醉。

  确实让人感慨,没有这数百年都与犬戎争斗不休,没有从犬戎的手中抢到许多土地和人口,没有这种血与刀的历练,又哪来的秦国的强军之梦?

  三人很快确定未来半个月的行程路线逆流而上。

  明天开拔塬,这里是秦灭周,一统六国的都城

  再走武屯镇,寻秦献公迁都栎阳、立志收复河西的慷慨旧痕

  三走泾阳,感受秦立国之后最为灰暗的岁月

  四走雍城,三百年旧都奠定秦穆公春秋霸梦

  五走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宝鸡陈仓,秦武公兵伐华山,奠定秦之基本盘

  六走凤翔,秦文公以游猎之名,裹挟众臣子东进汧渭之会

  七走汧城,缅怀秦襄公太牢祭天立国

  八走秦邑,拜访秦庄公故里

  最后寻根西犬丘,秦非子牧马西垂。

  地图上看,行程并不是很远,也不过三百五十公里,但路途很不好走,需要穿秦岭,上高原。

  所以,等行程规划完毕之后,吴伟和周典立即出门,开始做进入荒凉山区的最后准备工作。

  兴庆宫酒店其实并不高,只有十六层,可在老城十三都,已经算是高层建筑。

  眼皮底下的兴庆宫公园,一览无余,只是,在初冬的雨夹雪中,有些萧瑟。

  倒是远处的钟楼和鼓楼,四角狰狞,颇有一丝当年雄城的伟岸,可惜,它俩继承的是洪武血统,与盛唐没有一毛钱关系。

  不明白朱元璋怎么想的,十三都,多好的名字,为什么不沿袭?

  野史有传,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返回之后不久因病不治而亡,朱元璋痛失爱子,因而厌恶十三都。此事一听就知道假的,要知道,朱元璋定名西安府,那是洪武二年的事情,又怎么可能为真。

  李承洗了个澡,再出来感觉有些饿了,忽然想起羊肉泡馍的香味,或者油泼面的焦香……这一片也算是老街区,不知道有没有小馆?吃地方特色,最合适的就是小馆。

  吴伟和周典还没回来,不过没关系,自己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没保镖还不出门了?

  他很快打定主意,下到一楼大厅,前台服务生很热情,告诉他出门右拐往八仙庵方向,有一家回民小馆,羊肉泡馍很地道,距离不过四五百米。

  雨夹雪不大,朦朦胧胧的夜色中,有点冷倒是。

  裹裹皮夹克,撑开从前台借来的雨伞,顶风出门。

  天有余晖,路灯已经逐次亮起,看看手表,这会刚六点,下班人流高峰,无数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从身边滑过。

  西北面馆很实惠,人不少,没李承的首选羊肉泡馍,退而求其次,脑袋大的粗瓷碗,盛装着岗尖的油泼裤带面,只要五块钱,又花了一块钱来了张肉夹馍,牛肉的,喷香。

  李承满意的打了个饱隔,小口滋着雪白的面汤,美其名曰填缝。

  旁边一桌,一位剔牙客将脚架在椅子上,惬意模样,和对面那位黑瘦中年人絮叨着。

  偷听别人说话不道德,可这两人说的内容偏偏戳中他的兴趣点土夫子盗墓。

  这两人应该都不是正宗的土夫子,若是真夫子,不会如此光明正大的在饭馆中夹着卷烟,相互吹嘘自己挖出多少好东西,卖了多少钱。

  九十年代的盗墓,那是真猖狂,几个文物大省莫不如是。

  九十年代,许多村庄,白天为农,晚上扛着铁锹挖墓,转天弄到八仙庵、翠华路、朱雀路的地摊市场兜售,挖着了,一夜暴富,挖不着,也不亏什么,比种田收益强太多。

  谁让古墓多呢?我爱看丝国文保事业的扛鼎人物之一,曾任郑振铎先生秘书的谢辰生老爷子,在他的回忆录中,无比惆怅、感怀的说过“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九十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九十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隔壁的这两位,聊得很嗨,很大声,身边的顾客也习以为常,没人讶异,一切很和谐。

  李承酒足饭饱,准备起身回酒店,胖胖的饭馆回民老板,为其他客人送餐,回来时路过那两位聊天的“土夫子”身边,笑着对架脚的那位道,“老高,昨个晚上又捞着大鱼了?你这发财,赚大发了,也不点个大盘鸡?”

  饭店老板和这位老高应该挺熟,大盘鸡是回民菜馆中的招牌,价格比较贵的那种,点大盘鸡算是此时的奢侈消费。

  “我赚的那三瓜两枣的算个屁。”那架脚大汉,拿着牙签指指对面黑瘦,“老胡昨晚才是真发了。今个摆摊卖一天都没卖完,有两件死卡着价不松口,就这样,今个他还卖了好几万。”

  月工资不到一千的九十年代,一晚上赚好几万,这数目字很惊人的,一时间,小饭馆鸦雀无声,所有吃饭的顾客,都扭头看着这两位。

  那黑瘦的老胡没想到同伴把动静搞这么大,慌忙摆摆手,“别听老高瞎说。俺这……几年也碰不着一回,昨晚是运气好,挖着一个小窖。可比不了老高你,三天两头有鱼捞。”

  全民盗墓的年代,捞着鱼,就是挖着东西,捞大鱼就是挖着好东西值钱货。他这番话,与其说谦虚,不如说证明老高的那番话是对的。

  店老板很快抓住两人谈话中的重点,也是李承关注的焦点,“哟,这么说老高你手中还有两条大鱼?拿出来给小弟我瞅瞅呗?说实话,小弟我还真没见过好物件,也让我开开眼?”

  李承很快注意到那位黑瘦老胡脚边的一个破麻袋……

  老胡有些犹豫,不太想拿出来,那位架脚大汉嚷嚷道,“看看就看看呗,这里又没外人。都是咱们自己辛苦熬夜挖的,不偷不抢,你怕什么?”

  那位回民店老板也在旁边劝掇,“是啊是啊,拿出来看看,不偷不抢不犯法。”

  李承无语!这就是九十年代文物保护法宣传不力的最直接证明全民盗墓,九成九不认为自己犯罪都是些无主孤坟,挖了就挖了呗,不知道挖多少,也没见有人管。

  老胡犹豫片刻之后,将脚边的蛇皮袋拎起来放在膝盖上,又将桌上的面碗推到一旁,那位老板赶紧上手把两个空面碗还有几个凉菜碟子摞起来,让服务员拿走。

  不少顾客站起身来,李承位置好,起身回头,就站在那位老胡的身后。

  蛇皮袋不大,二十斤装碳铵袋,老胡将蛇皮袋口卷了卷,两只手在里面掏,旁人看不见里面东西,可李承站在他身手,刚好能透过双手间隙,看到一丝。

  袋子里是两柄短剑,其中一柄黑黝黝的,应该是青铜剑,另一柄有些奇怪,蛇皮袋透光,朦胧中竟然有一线黄光闪过,镀金短剑?

  没等李承看清楚,老胡已经取出来一件物品,随即又将袋口掩上。

  取出来的是那柄青铜短剑,剑长一尺、宽约四公分,剑身为柳叶形。

  李承一看就有谱,这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物柳叶形青铜短剑。

  剑,为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的兵器,源自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剑最盛行的时期,汉代流行铁剑后,青铜剑逐渐消失。

  剑的结构分为身、茎二部,身是剑身,前有锋,中有脊,脊两旁为从,从两面为刃锷茎是剑把,分扁茎和圆茎两种,这柄柳叶剑为扁茎,须夹以木片,亦谓之夹。

  这柄青铜剑竟然没有丝毫腐蚀状态,表层看起来深幽漆黑,竟然是黑漆古。

  保存如此完好的青铜古剑,好东西!

  李承这么想,可其他人不这么认为,那位回民老板嗤笑一声,“切!老胡,不就是青铜剑么?这东西咱陕省每年不出个百八十件才怪。就这,人家开价几万你不卖?想钱想疯了吧?”

  李承暗地里翻翻白眼,又一个文物白痴。

  老胡被他说得恼火,鄙夷的看了对方一眼,“屁不懂瞎嘀咕什么?你看看这是什么?有字……有字你懂不懂啥意思?”

  说着,他将剑身翻过来,果然,在剑镡位置,有两个铸刻铭文,钟鼎文,挺小的,距离挺远的,看不清,也就没认出来。

  难怪他不卖,有铭文的青铜剑,要比光剑的价值再翻一番。

  这是常识,店老板不玩古董也听说过。

  看店老板哑口无言,老胡朝对方抬抬下巴,颇为自得。

  “这是啥文字?”旁边有好奇的顾客问道。

  呃,这问题有些高深,老胡挠挠头,嘿嘿直乐。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