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鸠车鸠杖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24章 鸠车鸠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24章 鸠车鸠杖

  “什么价?”李承将四张书签叠在一起颠颠,抬头问道。

  那年轻人放下手中书本,探头瞅了一眼,又抬头看看李承,笑笑,“眼力不错。这是清大校长曹云祥的东西。”

  一句话让李承的心哇凉,合着对方识货,不过,下一句话又让李承狂喜。

  “这套东西我保真,也不要你虚头,你给一百。”

  “一百?一套?”李承按捺下心头惊喜,很快明白过来原因,香江也还不错,国内……似乎从未真正火过,二十年后也是冷门。

  “我要你一百一张你也不给啊。”那年轻人嗤了一声。

  李承也不多言,直接掏出一张绿油油的新钞一百,压在他面前,又问道,“你是从旧书籍中翻到的这套东西吧?原书还在么?”

  如果原书是曹云祥阅读过的,那么上面极有可能有批注或读后感,这种名人批注本,即便是普通的教科书,也有很大收藏价值。

  “想追原本?”那年轻人呵呵一笑,“我也想追呢,没那运气。这套书签是在一本八十年代杂志中翻出来的。”

  这摊主虽然嘴有点碎,可人还算不错。要换一狠一点的,绝对会拿一套什么书推荐给客人呢。

  李承也没失望,原本,那就随口一问,今儿已经不错,开门见喜。又在他的摊位上扒拉两下,没什么可买的,微笑,闪人。

  没闪成,差点闪了腰,隔壁又有一家的东西,挺扎眼。

  一对青铜货,摊主应该知道其价值,用木匣子装着,价格便宜不了,不过,这东西真是不错,李承还是蹲身打开手电照照。

  这是一对鸠车和鸠杖首。

  鸠车是什么?

  晋张华博物志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宋稗类钞中也有“鸠车,儿戏之具”的记载。也就是说,鸠车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儿童玩具。

  这件鸠车铜制,长十公分厘米,高六公分,整体是个鸠鸟很像鸽子的造型,腹部有一对小轮,可以转动。鸠背上侧立一人,一手抓住鸠颈,一手叉腰,像是在奔驰的鸠车上摆造型,同时也增加了动感。

  这玩意怎么玩呢?

  玩鸠车时,需要用线绳穿过鸠车胸前的小孔,牵拉线绳带动鸠车前进。如果拉得用力,鸠车的尾部就会翘起如果轻轻拉动,鸠车的尾部则一直贴在地上像在爬行。通过用力的大小,鸠车可以模仿鸠鸟飞翔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

  鸠杖首就好理解,就是老者所拄手杖的握手部位。

  这件鸠杖首,长十公分,高六公分,鸠喙向后,尾部张开,像是在梳理羽毛。鸠腹下有一圆形銎,可以安装木杖。鸠身采用错金银工艺,双眼、双翅及尾中央镶嵌5颗绿松石。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豪华装”杖首,虽历经千年,错金银有些脱落,仍能一窥往日风采。

  鸠车、鸠杖,在汉代、西晋朝特别流行,到隋唐时已经看不见踪迹。

  两者都代表着一种文治教化,是尊老爱幼的物质体现,现如今见到的实物,多是在汉墓中发掘出来的。

  鸠车之年,鸠杖之年,一个代表五岁,一个代表七十古稀,因此古人们喜欢用这两者做陪葬品,以此来体现逝者的一生。

  还真是“鸠来鸠走”。

  摊主是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裹着军大衣,正在和另外一位客人还价。

  李承拿着手电,在他摊位上梭巡一遍,摊位不大,货品挺杂,邮票、银元、像章、印石、玉器、瓷器,还有一只敞口将军罐,里面插着几根画轴,门类挺齐全的,就是好货不多。

  顺眼看看正在还价客人手中的东西,一件镂空雕花香囊球,没上手看不清图案,不知道真不真。

  再侧侧身看看买这东西的客人,是个戴着毛线帽子的女客,看不清面貌,声音挺清脆的,年纪应该不大。摊主要八十,她还价到二十,两人正拉锯呢。

  这时候不要随便插话,正说反说都不会有好下场,李承无聊,将这对铜鸠车鸠杖首放在面前,又开始翻面前一堆银元,有袁大头、孙小头、铜元、龙洋、鹰洋,大约有六七十枚。

  李承很喜欢银元,反正没事,他拿着激光手电,一块块照,感觉不错的,放在自己脚边,稍后买下来。还别说,这些不起眼的货品中,李承真的翻出一件大惊喜!

  一块龙洋。

  龙洋是俗称,指的是清末自制的银元,因为背面铸有龙纹图案而得称。

  正由于制币机构众多,各家铸模有所区别,因而,有些龙洋很具有收藏价值。

  李承从这一堆银元中挑选出来的这枚,正式名称叫做“光绪元宝北洋造七钱二分反龙”。

  北洋造光绪元宝是由北洋银元局铸造发行流通于世的。

  北洋银元局的前身为北洋机器局,是丝国早期的现代化兵工厂,由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于1867年创办,1870年由李鸿章接办。

  光绪十三年,李鸿章创建附属于北洋机器局的机器铸钱局宝津局,铸造机制币,之后有一段时间停铸,直到光绪二十五年,清廷又准许北洋机器局继续铸造银币,北洋机器局更名为北洋银元局,其后铸造的银币改为“北洋造”。

  北洋造银元以精美、份量足著称,在当时就有很多藏家喜欢收藏,又因为屡次赔款,很多银元流失国外,致使北洋造银元存世数量不多。

  这枚龙洋的珍贵之处在于“反龙”。

  度娘上有这样一段话,光绪元宝……除蟠龙龙形盘曲环绕外,还有坐龙龙纹呈蹲坐状、立龙龙纹呈站立状、水龙立龙下方有水波纹者、旱龙立龙下方无水波纹者、飞龙龙纹呈飞腾之势、长须龙龙须较长、曲须龙龙须呈弯曲状、大尾龙曲须龙的一种,龙尾特长、反龙龙身走向呈反状、游龙龙纹作游动状等……也就是说,它解释的“反龙”为“龙身走向呈反状”。

  纯属胡说八道。

  光绪元宝“反龙”一共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是指张之洞试制的第一批机制币“库平七钱三分银元”张之洞认为,当时在流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银币重七钱二分,为使新银币受欢迎,应将其重量增加一分,所以为七钱三分,俗称“七三反龙”。

  七三反龙又是怎么“反”的呢?

  正面分内外两圈,内圈楷书和满文“光绪元宝”,外圈为英文。

  背面中心为蟠龙纹,外部为“粤省造”和“库平七钱三分”。

  喏,这个反龙并不是指龙纹反,而是指和日后我国各省所铸龙详图样正面全为,英文在龙图这面正好相反。

  那李承手中这枚“北洋造七二反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面有两点变化。

  库平七钱三分变为二分,是当时汇丰银行的建议等值银币更容易流通,一枚七钱三分银元,换一枚七钱二分的银元,老百姓不是白白吃亏了么?要不还要对方找你一分?

  张之洞听到之后,引以为然,很快改成“七钱二分”,因此,又有“七钱二分反龙银元”。

  再说说“北洋造七二反龙”。

  光绪十三年,李鸿章改制宝津局,想要铸造机制币,结果捣鼓一年多没能捣鼓出来,便责令张之洞派人指导协助宝津局制币。

  钱局的那帮技术人员过来,很自然的,带来“七二反龙铸模”,第一批北洋造试铸币,全是“北洋造七二反龙”,大约有两百枚左右。

  该银币正面点圈内为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外围为英文。背面蟠龙居中,周围镌“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十字。

  当此币之样币呈送朝廷审定时,清廷认为洋文列于银币正面不合体例,下令将洋文改镌于背面。

  喏,这就是第三种龙洋反龙“北洋造七二反龙”的来龙去脉!

  还有第四种龙洋反龙,长沙制币局出的“七二反龙”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时铸造的,李承只听说过,没见过实物。

  北洋造七二反龙非常珍贵,从试铸币到朝廷命令调整版面诏令下达,前后铸造十二天,大约数量为四千枚左右。

  这东西,数量极其稀少,论市场价格,可不比那对“铜鸠”的价格低。

  也不知怎么就落在这堆银元中?

  李承猜测,要么这摊主进货时没注意,没认真瞧要么这摊主就是个锤子,没认出来这很正常,不是所有摊主都是鉴定大师。即便李承,也有很多门类不懂。

  夜风吹在脸上,都快僵硬,用手背搓搓脸,将面前的银元拢在一起,这堆银元中,品相不错的基本上都被他挑出来,一共有十六枚。

  忍不住想要吐槽,几十块钱的东西,两人还价十五分钟,自己的腿都蹲木了!

  好在结束了,摊主终于拜倒在这位女客面前,摆摆手,三十五块你拿走!

  李承寻思着,这价格……八成是摊主看出自己是大顾客,怕自己跑了,所以不想再和这位女客纠缠,才勉强答应下来的。

  那女客支付了三张十元一张五元之后,并没有立即离开,斜着脑袋看了李承一眼,同样依旧拿着手电筒四处照,估计也想看看李承究竟买不买吧?

  李承将那对铜鸠放到一边,另外一边则是十六枚银元,先指指铜鸠,“老板,这对东西怎么卖的?”

  “这是我的镇摊之宝!汉代鸠车和鸠杖,想要?五万,不还价!”老板坐在那儿纹丝不动,一句话断了李承捡漏的念想。

  五万?这价格报得,卡在缝上,李承眉头皱了皱,摊主应该找人看过并估过价。

  至于不还价,那是不可能的,他也开启刚才女客的还价模式,打出个手势,“东西我挺喜欢,价格出不了这么高,五千。”

  “小哥,你不是扯么?这对铜鸠,可以上博物馆的,你就给五千?”那汉子气乐了,白了李承一眼,“最多给你降两千,四万八。”

  “博物馆?你怎么不送去?这里是潘家园!”李承才不在乎对方的态度,他直接怼回去。

  只是,这对东西,实在不错,他舍不得放手,又报一次价格,“八千,我诚心要的。”

  两人来来回回扯了七八个回合,摊主咬死价格四万五不松口,李承的提价到了两万五。

  没办法,李承只好再度祭出“外币大法”,“我给你三千现金,你卖不卖?如果不卖,交易作罢。”

  那汉子显得有些踌躇,李承心中一喜,有门!

  潘家园广迎四方来客,国外游客不少,用羡元支付的客人不多但并不代表没有。

  那位女客听到这话,手电筒灯光在李承身上扫过,斜着脑袋再度看他一眼。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