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扫老宅子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04章 扫老宅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04章 扫老宅子

  李承有些犹豫,他的计划中津门只待上两天时间,如果下乡扫老宅,至少要一天整的时间,这无形中又要耽搁行程。

  涂玉明一瞅,情况不对,对方貌似不那么情愿,立即加码,“这次老宅子可非同凡响。李老板一定知道清西陵吧?”

  “去的地方与清西陵有关?”李承眼神闪烁了一下。

  清西陵,他自然知道,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都位于清西陵。规模虽不及清东陵,可那也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

  “嗯。”涂玉明没隐瞒,点头道,“据说是清西陵守墓人村落。”

  他又举起手掌比划个“三”的手势,“一共有三家老院子,对外招扫。”

  保定?清西陵?守墓人?李承莫名的觉得这些词汇有些耳熟……

  抠抠眉心,想了会才想起来,卖给自己裴休拓本化度寺碑贴的那位、自谓成亲王永瑆的后裔金方南,曾经说过这么一嘴,他年幼时被送到保定乡下,寄生于家中厨子的老家,似乎与清西陵守墓村落,有些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村子?

  想到这,李承眼目前立即浮现裴休的化度寺碑贴……

  既然是守墓人村落,是不是意味着可能隐藏有很多好东西?

  可别小瞧这些守墓人,每年清皇室来这边祭祖,几乎都要给他们不少赏赐,而且,祭祖后很多盘盘盏盏的并不是全部带走,有些就寄放在守墓人家中,以便于春秋二祭再用。

  涂玉明这句话打动李承,他点点头,“涂老,哪天?我这边需要准备什么?”

  “后天。”涂玉明手指捻捻,笑道,“这次三套院子,都是两进八户的老院子,老东西不少。”

  “以我以往的经验判断,我们要这八户人家净身出户的话,差不多一家要十五万左右,也就是一套院子要一百二十万左右。”

  “就看李老板的心思大不大。”

  涂玉明边笑边盯着李承的眼睛,“要想三家全拿下,那就要多准备点资金。我这边一共三人投资,大概能拿出两百个,剩下的……”

  “当然,也可以拿下两家院子,没所谓的。”

  李承又不傻,只今天见一面,做过一次交易,就答应出资两百万合伙做生意?

  “有这三家宅院的资料么?照片也行,我想看看。”

  “有!我们换个地方聊?”

  想要继续深谈,花旗银行门口显然不合适。

  金陵路位于津门市中心,堪称津门第一路,周边高档酒店宾馆很多。李承让吴伟去马路对面的滨江万丽酒店办理入住,顺便把行李什么安置好。他带着周典,以及涂家父子,走向相距不远的百年老字号菜馆“登瀛楼”。

  一路上,李承一边和涂家父子说笑,一边心底盘算。

  按照涂家父子所描述的“扫老宅”,自己这边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跟踪后续货品处理。

  涂玉明的倒是出了个主意,院落中标后,将在三五天内把所有值钱货品列表做总估值,那时,自己可以挑选一部分作为投资回报……

  这样的话,行程上倒是没什么,反正清西陵距离京城更近,也就一百五十公里左右,大不了到时候自己挤出大半天时间再跑一趟清西陵就是。

  唯一的问题,就是缺信任的人全程盯着老宅子拆除和物品规整他自然不会寄希望于涂家父子及另外两名合伙人职业道德满满。真要这么想,会被人坑得死死的。

  是和赵帆联系?还是拜托张苏陵?还是让周典或者吴伟盯着?

  “李老板,你先请!”不知不觉到了登瀛楼门口,涂玉明撩起门帘十一月的天津挺冷,很多门市都悬挂着厚厚的棉布帘。

  李承会意错了,忙伸展手臂示意,“涂老,您先请!”

  涂嘉忙低声说道,“李老板,这里要侨胞证,或者护照。”

  额,自己摆乌龙了。

  一抬头,门楼前两位门童拉着玻璃门,正对自己一行人暗笑不已。

  登瀛楼算是津门老字号酒楼之一,有“津门第一楼”之称,1913年开馆营业,五六十年代曾更名为“井冈山食堂”,1984年重建,主打鲁菜,涉外饭庄。

  所谓的“涉外”,最近几年已经不那么严格,李承跑遍大半个丝国,也没有多少宾馆饭店看侨胞证,偏偏这家饭庄还要,实在是……

  从挎包中掏出侨胞证,交给其中一位门童,对方微笑着颔首,“请问李先生有预定么?”

  服务还是不错的。

  还未到正经饭点,酒楼中人不多,李承几人挑了一个二楼小包厢,要了一壶茶,又让侍者推荐几个招牌菜,再来几盘登瀛楼有名的煎饺当主食。

  涂嘉拿出一叠照片,放在父亲和李承面前。

  涂玉明伸手将这沓厚厚的照片,推给李承,“李老板看看,这是前天我去现场拍摄的留底照片。”

  “这里面,除了家用电器和衣物食品什么可以让住户带走,其它装饰物品、家具,以及房屋木料,都需要完整的留给拍卖者。”李承拿过照片,一张张翻看。

  老旧的两进四合院,屋顶长草墙壁倒塌的那种,院子里搭建了许多低矮的棚以扩充生活面积,仄仄的走道,阴暗的屋内灯光,破旧的家庭用品……

  这里真的会有好东西?

  好在涂玉明准备的照片,拍摄的很仔细,有不少屋舍的局部。

  其中一张立柱照片,斑驳的红漆和张开的裂缝,能辨别出这根粗一尺五的主柱,是香楠木,很名贵的木材。还有一张雕花窗棂,虽然破损了部分,可依旧能看出鸡翅木的纹理。又从一户人家的祖宗牌位前,看到一尊象足铜香炉,很有乾隆的风采……

  李承一边看,一边估算价值。

  包厢中静悄悄的,侍者送进茶水时吓一跳,这拨人干嘛呢?都不说话?吓得他也悄悄放下茶壶,赶紧出门。

  花费二十分钟,李承仔细将这些照片看过一遍。

  通过照片他粗略估计,大约有四十件从清雍正朝到宣统朝的古玩,还有木料,这才是大头,只是木料的估值,他不太擅长。

  额,还有家具,其中有一家院子,有一张拔步床以及床柜,还是很有看点的,嘉庆朝广式家具,用的是黄花梨,还有几家的条案,一看就是供案,应该是当年清皇族祭祖时定制的。

  如果涂玉明的话确定,那……用三百六十万拿下这三座破旧的宅院,还是有很大的利润空间的。

  将照片一张张重新叠好,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想了片刻后才问道,“涂老,还请您仔细说说,怎样才能拿到一所老宅子的处置权,是靠竞标?”

  “其实……以前不是这样的。竞标是最近两年古玩火起来之后才开始的。”涂玉明喝着茶水,开始讲述扫老宅子这几年的发展变化。

  八十年代中后期,古董古玩市场逐渐复苏,掏老宅子风潮兴起,当时还没有“扫”一说。

  可进入九十年代,两大因素促成“扫老宅子”的形成。

  其一是九十年代初,在琼州岛开发火热之时,林业部发布一条琼州野生黄花梨植株调查报告,披露黄花梨野生植株的锐减,引发丝国高端木材市场的第一次危机。

  很多木材商人加大囤积力度,并创造了一种“赌屋”的收集老黄花梨的方式。

  这股风,由南向北北方虽然没有黄花梨造屋的“奢侈”,可是很多老房子有历史啊,建成之初也采用好木料制成,譬如北方人喜欢用楠木,同样也很名贵……尤其是北方干燥,许多房梁立柱窗棂什么的,比南方保存的还要好,因此,也有人开始“赌屋”也就是扫老宅子。

  也就是说,最初扫老宅子主要是为了木料,买卖方式是和屋主面对面谈,根本没竞标一说。

  与南方赌屋不同,在北方扫老宅子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家具、陶瓷等装饰器、家中的窗帘挂毯什么的,很有历史,很有价值。

  古董商的鼻子灵、脑袋瓜灵,他们的快速介入是扫老宅子兴盛的另一个原因。

  古董商资金实力雄厚,很快就占据扫老宅子的主力军,反而把最初的那批木材商给踢出局报价实在太狠,一帮卖木料的哪能拼得过?

  扫老宅子的古董商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发的无序,抬价的事情也越来越频繁,好在古玩圈子不算太大,大家很快达成默契如果多家竞争,就统一要求屋主用暗标的方式处理。

  “您不担心……屋主埋雷么?”

  此时,还没有“埋雷”一词,不过这个词意思好理解。

  “李老板是说屋主故意摆赝品做局?”

  涂玉明忽然搓搓手,看着李承,“这就看眼力劲了。真碰到有人故意做局,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总会找到下家的。莫家村赶小集,处理的不就是这些东西么?”

  额?李承被他“堂而皇之”的一番话说得一愣。

  似乎还有很有道理奥他只是渠道商,接上卖下,自己又不玩收藏,赝品来赝品走,他只是转个手而已!

  李承被他说乐了。

  向涂玉明伸出手掌,“那就多谢涂老给我一个看热闹、赚钱的机会!”

  饭桌上,涂老聊起莫家村的历史。

  没看出来,小小莫家村竟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人落脚,当时是纤夫和脚夫聚集地。到明清两代,双塘镇为运河货运中转站,而莫家村为漕丁驻地,当时名叫漕丁屯屯漕丁的地方。

  随着近代海运的兴起,漕运彻底没落,同治光绪年间,这些漕丁的日子基本就难以维持。

  光绪初年,有一位名叫“莫日根”的漕丁头目,组织大家开始货郎营生他们有一定的武力值,且有护身刀具,又和津门城内的货商们有点关系,拿货方便。

  在直隶,运河货郎行,很知名的,其行首就是莫日根。

  漕丁屯改名莫家村,就是为了纪念莫日根。所谓莫家宗祠,其实是当年运河货郎行的议事厅。

  李承瞅瞅涂玉明,笑笑,大概猜到对方的身份改开后运河货郎行一定再度死灰复燃,而眼前的涂玉明,正是新一代行首。

  说不定,还会有其他身份呢。

  总之,这位老先生,不简单。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