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坟前捡宝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580章 坟前捡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80章 坟前捡宝

  朋济明来得比李承料想的要快,今天下午抵达中海,周典开车回中海,将他接到泰州。

  没车很不方便,李承便琢磨着去付家公墓瞅瞅。

  吴伟找了辆面的,五十块钱包半天,司机送到将两人送到昌旗岭公墓。

  墓地上,付大彪不在,但这人办事挺靠谱的,李承抵达时,十来位壮汉正在用青石、砖块加固付家公墓的墓基和墓外墙,还有两位石匠在一块大理石墓碑刻字,旁边还有人和水泥。

  石匠工头瞅瞅李承和吴伟两人,看装束不像等闲人,猜到点来头,没阻拦两人旁观。李承瞅了会,没啥意思,便带着吴伟在这片墓园四处逛逛。

  昌旗岭是姜堰最大的公共墓地,山坡上一片片的全是坟丘。土葬太费地,这可能是泰州最后一批土葬公墓,过几年火葬制度就会推行,再想大修墓园,就会难上很多倍。

  墓碑上的姓名显示,姜堰一带付氏并不算多,钱氏所才是真正的大族,这一片坟墓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钱氏先人。吴越王钱氏后人的繁殖能力,果然很猛啊。

  李承记得钱氏家族在新世纪十年中做过一次宗亲普查,有谱可寻的钱缪后人,足有两百多万,名家名人辈出,被誉为“丝国第一家族”。

  李承面前的这一座公墓,坟丘很大,墓碑上刻着“钱家洼钱氏之公墓”。立碑日期有两个,第一个是壬寅年丙午月丙子日,也就是1962年农历五月初六重修墓碑日期是壬戌年甲辰月戊辰日,为1982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

  这抔墓应该是三年自然灾害时,钱家洼的钱氏掩埋墓,八十年代初钱家洼的后人重修过一次。

  三年……看着墓碑上密密麻麻的人名,李承叹了口气。

  不过,这些钱氏先人要比付家人稍微幸运一些,至少他们还能留下姓名让后人缅怀纪念,重修坟茔,冥钱香灰也有个去处,不像付氏公墓,黑碑一块。

  这只墓碑也有些年头没有修缮,墓基坍塌了一小片,塌下来的黄土,掩埋着一只香炉。

  吴伟伸脚踢踢,不一会,一只灰扑扑的三足香炉装满泥土露出全貌。

  李承还在感慨三年……呢,吴伟踢着这只香炉过来,“李少,这是不是古董?”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古董!李承翻翻白眼,正准备调侃他一句呢,目光从这只香炉上扫过,突兀的愣了愣,又抬头看看吴伟,我去!这家伙什么运气?

  把吴伟看得一愣神,挠挠头,不会吧!

  这只香炉本色为酱紫,可能风吹日晒时间过长,让炉身带有黄白的土色。

  扁圆腹,三矮足,双耳外翻,唇口,形制稳重古雅,还真的是古董!是典型的明清家庙、祠堂中的贡香炉!

  “找根竹棍来,把里面的土给清干净。”李承蹲身查看,同时吩咐吴伟。

  将香炉扶正,手指在香炉双耳以及檐口摸摸,胎质厚重,内外通体施铁沙釉,素面,釉面色泽温润古朴。这是一尊清代早中期素色贡香炉,虽是民窑炉,可品质相当不错,暂且看不出破损。

  吴伟用刀子削来一根筷子粗细的灌木枝条,开始清理炉膛泥土,李承蹲在旁边看着。

  炉子完好无损,只是外部釉色部位,因为小部分长时间日晒,大部分被黄土土埋,两者之间产生相对比较明显的色差,算是小瑕疵,有办法处理的。

  清理的过程中,李承大概推测出这件香炉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能在1982年回乡探亲潮年份重修公墓,钱家洼一脉钱氏后人中,必定境外支脉,并回乡主导重修祖墓。此人可能在外销文物商店购买、亦或者从祠堂寺庙找来这尊香炉,充当祭祀供奉炉。

  重修公墓,祭祀完毕之后,这尊香炉就留在墓前。

  探亲潮嘛,人来如潮起,人走如灯灭。钱家洼公墓随着境外支脉的人离去,又变得荒芜起来,江南多雨,某一天,墓基坍塌,将这件香炉掩盖起来。

  今天自己在目前感慨一番,结果吴伟这家伙无聊,随脚将其踢出来,重见天日。

  不要疑惑当时这人为什么不带走这件“古董”?

  1982年、民窑、素色香炉,这三点就是修墓之人不带走的原因估计当时他从文物商店买走这件香炉,也就花个五块十块的,打心底就没想着带走。

  所以,当吴伟眼神征询李承怎么处理这件香炉时,李承毫不犹豫的点头,带走!

  离开前,倒是向钱家洼公墓合十失礼,又笑着对吴伟说道,“付家公墓立碑时,你别忘了上来给他们也烧点纸,摆点果茶什么的。”

  香炉挺大的,带耳高三十公分,直径二十五公分,吴伟脱下外套,将其包起来,圈在胳膊肘中,倒也看不出来。

  虽然是无主之物切!,两人像做贼一样,再没心思去看其他墓碑。蛋疼回到付家大墓前时,付大彪已经到来,笑着摆摆手,“李老弟过来怎么也不招呼一声?”

  “过来看看工程进度怎样?实不相瞒,我还要北上京城,行程挺赶的。”李承自然不会说我是来突击检查的,笑着给对方递过一支香烟。

  “明天差不多就有眉目,我让裘师傅看过日子,后天早晨七点十分,立碑的好时辰。”付大彪接过香烟,嘿嘿笑着指指那位石匠工头。

  那就是说,后天上午就可以离开泰州北上。李承点点头,对工期还是挺满意的自己刚好利用明天一天时间,陪朋济明前往兴化处理一些事情。

  闲聊几句后,李承指指山顶方向,似乎不经意的问起,“我刚才看到钱家洼公墓……似乎也埋葬不少骸骨。钱家洼钱氏,现在怎么样了?”

  “嗨!”付大彪摇摇头,“钱家洼离我们付家庄不远,听地名就知道,那地方地势比我们付家庄还低,年年内涝,六七十年代改成圩塘。我小时候,钱家洼还有些人口,改圩塘之后,全部迁到县里面,有些去中海安家,现在已经没钱家洼这地方了。”

  哟,那这尊香炉,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啦。

  李承很想问问付大彪,他母亲的那只爱闲老人陶盆,能不能转手,可话到嘴边怎么也吐不出口。

  墓地修缮进度很快,没什么可盯的,又兼吴伟怀中藏着一件香炉,李承很快向付大彪告辞。

  “李老板,今天中午一定要去我家吃顿家宴,略表心意!家母已经在家准备。”付大彪握手时,邀请很诚挚,“本来还准备去你住宿的宾馆当面邀请,没想到在这遇见,省了我跑一趟。”

  李承对那件陶盆还不死心,顺势答应下来,“那就叨扰付哥,还有婶子!”

  在宾馆转一圈,换了身衣服,又去商场购置一些礼品,赶到付大彪家,已经十一点。

  付大彪一家子都在,两个孩子,男孩上初一,女孩小学四年级,都挺眉清目秀,很乖巧。寒暄客气一番后,李承瞟了眼客厅门口,那盆程字梅还有那只爱闲老人陶盆,还在原位置。

  这一发现,让李承心凉了半截。这说明付大彪家并不因为自己说过花盆值钱,就改变对这盆花的看法。这种对金钱持恬淡态度客户,是最难搞的不能直接用金钱诱惑他们出售,会让绝大多数买家望而止步。

  午餐很丰盛,口味也不错,能感觉出来,付家是一个和善之家,母慈子孝儿女双全,还不缺钱,真的幸福的让人羡慕。

  吃完饭,付大彪陪着李承喝茶。

  看了眼准备上学去的付锦悦和付菁兄妹,李承再度笑着问道,“付哥,有没有考虑安排阿悦和阿菁兄妹去国外上学?”

  金钱不足以打动对方,那就只有试试“孩子教育未来”刚才吃饭时能感觉到,付大彪母亲对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更看重些。

  “出国留学?没想过!”

  付大彪摇摇头,“孩子还太小。俩人要是有出息考上大学,到时候再说吧。”

  “其实……让孩子更早一些接触世界,对他们未来成长是有好处的。”李承微笑,似乎在不经意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两人谈话的声音都不低,李承听到,厨房洗碗的声音突然变得安静下来,应该是付家奶奶和付大彪媳妇,都在关注这一话题。

  付大彪还是有些犹豫,但还是摇头否定,“孩子太小,连话都听不懂,怎么放心?”

  李承不好再劝,陪着笑笑,“也对。等几年阿悦上高中,能进行简单英语口语交流,付哥可以考虑送孩子去北羡上学,大不了让嫂子去北羡陪读两年。”

  “不是说羡国教育制度有多先进,而是说,羡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端,让孩子早点见识,早点感受,对他未来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俩孩子我挺喜欢的,和付哥也是一见如故。以后付哥有需要帮忙的,可以和我联系。我在北羡有自己的农场,也有两家公司,还是能帮上一点小忙的。”他这是退而求其次,先和付家打好关系,并埋好以后继续来往的伏笔……

  为这件爱闲老人的陶盆,他也算是穷思极虑。

  “那就太感谢!”付大彪这次没有拒绝。

  从付大彪家中出来,周典来电话,已经接到朋济明,正准备往回返。

  挺快啊。

  李承走后,付大彪一家三口坐在客厅中,闲聊的话题,正是李承提及的“孩子出国留学”。

  九十年代,送孩子出国留学,非常热门,且门槛很高要么是学校邀请,要么是巨额投资,要么是有熟人或者亲戚关系在北羡。

  付大彪一家并非不心动,而是基于孩子太小的实际情况,另外就是……李承表现过于热情,让付大彪摸不透。都是生意场老手,又怎会轻易相信“一见如故”的鬼话。

  付大彪的母亲,闲聊时目光从自己养的程字梅上停顿一下,有所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