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杜家藏品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521章 杜家藏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1章 杜家藏品

  五年前的一次偶然购买,竟然是一个小漏?

  这顿时激起杜老的兴致,将磨喝乐放在茶几上,右手拉着李承,兴致高昂,“李老板的眼光真好,走,帮我看看我的藏品!”

  他的收藏室就在小厅隔出来的房间,一排形木架,上面摆着各色杂件,另一侧放着一张小床,还有一张学生写字桌,应该是孙子的卧室。

  李承眉心微皱,提醒道,“杜老,收藏室最好不要住人,尤其是孩子,容易夜惊。”

  “夜惊?哎呀,你这老头子,早就跟你说别玩这些古古碎碎的你不听,阿冰这么瘦,就是晚上睡不好闹的……”搭话的是杜大妈,她担心老头子的胳膊,跟着进来,一听李承的话,立刻急了,看来他家孙子还真有夜惊的毛病。

  放古董的屋子,最好不要有人在里面睡觉,个中缘由是什么李承也不清楚,可能与磁场有关吧。毕竟传承几百年的老东西,它们自身磁场已经被所在地磁场同化,放在一个新地方,必定会引起磁场紊乱,从而影响健康猜测的。

  杜老被老伴说得烦躁,挥挥手,“行了行了,这次全处理,不玩了行吧。”

  他又回头对李承笑笑,“李老板,我的东西全在这里,你能上眼的全带走,看不上眼的还烦请你帮我指出来,过几天让他们全给处理了。”

  李承点点头,抬眼扫一遍,形多宝阁上,零零碎碎放着三四十件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杂件,譬如书房用品、陶瓷件、手把件,还有几件石瓢紫砂。

  随手拿起书架上唯一的“大家伙”双鱼青花莲纹大罐。

  一入手,李承便没兴趣,又将它放上去,甚至都没看。

  “哎!”杜老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重重的叹了口气。

  李承回头看看,杜大妈瞪了自家老头子一眼,解释道,“这件大罐,他一朋友的,说是什么明代青花,被人骗了十多万,一点家底子都赔的底掉。他还不死心,抱着大罐专程跑博物馆的人问了,人家说就一仿的。”

  “什么叫不死心?我这不是为搞清楚嘛。”杜老不乐意听,梗着脖子回道。

  “确实是现代仿制的。”李承已经看出,杜老就是一古董爱好者,连入门都算不上,这种人最容易受骗上当。

  他又将大罐取下来,对着灯光照内壁,示意给杜老看,“说什么釉色、岁月痕,那都需要经验积累。其实这件大罐挺好辨认的,您看。”

  “丝国古代瓷器,多数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留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不施釉,且为沙胎,较粗糙。您仔细摸摸这件东西的内里,明显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过于平滑。”

  杜老看了一眼,心灰意冷的摆摆手,扭头对自家老婆子说道,“送你一个十万的腌菜坛子,这回没话说了吧。”

  李承噗嗤一笑,这老爷子,挺有意思的。

  事实证明,杜老确实不适合玩收藏,那件宋代磨喝乐,真是他撞大运撞上的。

  多宝阁上一共四十三件各色杂物,其中就有二十一件是当代仿制,或者说工艺品简单做旧处理,一点收藏价值都没有,可以当工艺品处理。

  另有十四件是三四十年代的老仿,其中包括那几把紫砂茶壶竟然一把都不真!当然,这些老仿还是有些价值的,李承指出赝品特征后,顺带着帮他标好价以便处理。

  剩余八件中,还有三件是醴陵窑口出产的小型书房用瓷:笔洗、笔架山、墨盒。

  保存最好、最有价值的是一件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出产的釉下五彩牡丹纹笔洗。

  醴陵窑口号称传承两千年,事实上他们一直作为民窑存在,史书上岌岌无名,这一情况直到清代末年才得以改观。

  醴陵瓷器能扬名立万,得感谢一人襄南实业家、正治家熊希龄。

  光绪三十年1904年,熊希龄后担任北洋总理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和国考察,回来之后,两人联名上书张之洞,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张之洞的大力支持。

  当年,襄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襄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和国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当时和国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襄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襄南瓷业制造公司开始采用“三烧制”方法,烧制第一炉窑器,也就是令醴陵窑口名动一时的“釉下五彩”瓷,出世!

  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浦一出世,就获得业内赞许。

  熊希龄和文俊铎雄心勃勃,想要通过张之洞的关系,将醴陵窑新瓷上呈给光绪皇帝,以期拿到“官窑”身份,于是又精工细作烧制出第一窑“光绪戊申年制”款瓷器俗称贡款,一共三百四十六件。

  襄南瓷业制造公司先行安排人将这批瓷器送往京师,又担心品类不足,遂即又烧制第二窑“光绪戊申年制”釉下五彩瓷,一共五百四十九件。

  天不假时。

  光绪皇帝并没有看到醴陵窑瓷器,于光绪三十四年驾崩,随后,慈溪太后殂,朝廷自然没有心思讨论什么贡瓷。

  宣统继位,原本他们还有机会的,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一年张之洞去世。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官窑梦,破灭。第五不过,醴陵窑最终还是过了一把官窑的瘾

  虽然没能拿到官窑称号,可实话实说,当时精心烧制的醴陵“贡字款”两窑瓷器,确实能和景德镇一较高下。在此之后覆烧的宣统瓷,不好评价。

  这三件醴陵釉下五彩瓷,只有这件牡丹纹笔洗,是贡款,也就是“光绪戊申年制”款,剩下两件中,笔架山是“大清宣统二年襄南瓷业公司”款,墨盒则是“襄南瓷业公司”款,质量就要差上不止一筹。

  作为清末丝国瓷器中的一抹亮色,醴陵釉下五彩瓷,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贡款瓷,只烧制两窑,数量稀少,不少藏家非常喜欢这种带有强烈和式风格的醴陵瓷器。

  还有五件东西,也是书房杂件。

  第一件是贴簧博古纹象牙裁纸刀。

  裁纸刀究竟何时进入文人书房,成为一项单独文房用品,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很明确,古人书房裁纸,少用金属刀具,多为象牙、玳瑁、红木、玉石、牛角、竹子等质地坚固的材料,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道的魅力。

  这就是一把大开门的象牙裁纸刀,全长二十五公分,刀刃宽两公分,手柄部位贴簧,刀鞘为竹黄夹片,雕刻博古纹,雕工精湛,款为李流芳明代诗人、书画家,安徽歙县人。

  算是一件不错的小极品。

  第二件是一块方墨。

  正方形,正面为花鸟图,图中描绘了杏树上栖息着一只禽鸟,神态生动逼真,图左下配以竹子,线条细腻,画面清丽动人。

  背面鎏金完整,刻有乾隆的题诗:“绿竹高擎红杏花,文禽翩集一枝斜,能言何以无言好,默舞东风斗丽华。乙未1775年仲春下浣御题”。

  另有“乾”“隆”篆书印二。

  这是应该是一件清末民间仿制品,正品存于故宫,原为乾隆御题画诗墨套装中的一枚五代后蜀黄筌的杏花文禽图诗墨。

  虽然是仿制品,但墨靛精细,足以以假乱真,颇有收藏价值。

  第三件是玉如意,清代嘉庆朝的老东西,半透明的蓝绿色独玉所制,质地细腻,近似翡翠,具有玻璃光泽,品质优良,也算独山玉中的极品。

  第四件是清雍正粉彩博古纹方茶托。

  粉彩是清廷继珐琅彩之后创烧的又一精品釉色瓷,它实际上是模仿珐琅彩而出现的一个品种。珐琅彩由于是外来釉料,材料成本极高,工匠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它不适合于普及。康熙晚期,景德镇的工匠利用粉彩的特性追求珐琅彩的效果,让它在民间普及起来。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则风靡大江南北。

  这件雍正朝粉彩博古纹方茶托,器型不大,却是杜老所有藏品中,价值最高的一件。

  第五件是一方铜炉。

  当然不是宣德炉正品,而是落款为“云间胡文明男光宇制”的精铸铜胎鎏花卉纹筒式炉。器型为圆筒式,口,筒腹,下呈云纹三足,敦实沉稳。

  口沿、胫部边缘起弦纹两周,其内精作回字纹腹部鱼子纹地,精作花卉纹一周,鎏装饰,雍容典雅。整器制范规整严谨,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

  胡文明是明代晚期制铜高手,华亭人。云间杂记记载“郡西有胡文明者,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类,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胡光宇是胡文明的儿子,明末清初人,他的制铜手艺同样不凡。

  胡家铜器有着特色鲜明、前所未有的独创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反宣德炉在宣德炉以来光素质实的风气下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錾刻锦纹作地,主纹鎏金,形成主地纹的强烈反差,以繁缛华丽的风格求得突破。

  也因此有人认为胡炉“俗”。

  事实上,这种香炉问世之后,非常受欢迎。

  这件铜炉的款号很有意思,“云间胡文明男光宇制”。

  为什么有“胡文明”,后面还加上“男光宇”三字?为什么不直接用“胡光宇制”?

  马嘟嘟在2009年的百家讲坛一期节目中是这么解释的

  “后来他按:胡文明去世了以后呢,他儿子接着烧,我们都知道品牌意识很重要,你底下落张鸣岐就好卖,手炉大王嘛,你是品牌第一。那么这种熏炉呢,包括香炉,写胡文明也好卖,有名。到儿子这会儿,如果写儿子的名呢,没人认,卖不出去。写老子的名呢又不怎么甘心,那怎么办呢?只好连老子带儿子一块往上写……”

  这种说法,典型的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最真实的意思是“胡文明携子光宇”共同制作,也就是说,这款铜炉是父子合力制作的,父亲在有意识的培养儿子!

  所以,这件东西也是一件小极品。

  虽然这八件东西,再加上外面的那件宋代手办,没有任何一件物品堪比衔杯舞马或者铜军持那么珍贵,可也各有特色,算小有收获吧。

  正以为今天的收获到此为止时,又一惊喜迎面扑来!

  大惊喜!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