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铜元收藏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216章 铜元收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6章 铜元收藏

  周胜的反馈,出乎意料的快。

  第三天中午放学时,他神神秘秘地堵住李承,示意自己肩上的大挎包。

  一只黑色帆布大挎包,鼓鼓囊囊的,寸许宽的背带绷得紧紧,看一眼就知道分量不轻。

  “我去,你这里什么这么沉?”李承想搭把手,结果愣是单手没拎动。

  “铜钱铜钞袁大头什么的,其它东西不好过关。”周胜挠挠头,笑容中有种“赚同学钱的腼腆”。

  “你……家人呢?”李承帮他拉开车门,随口问道。

  他同样不想背负赚同学钱的名头,如果与周胜的父母交易,不妨碍还价压价,如果和同学……则要斟酌。

  “没人吖。我小叔送到罗湖口岸,我拿学生证过关取来的。”周胜将挎包从肩上卸下,揉揉发酸的肩膀,笑嘻嘻回答。

  晕!这么简单?

  九十年代海关对铜钱,查的不严,至于袁大头,连文物都不算。

  李承开车前,打开挎包瞜一眼,还真是,半包的铜钱、铜元,还有数量不菲的银元,不仅有袁大头,光绪银元和孙小头银元也有。

  许多铜钱上面有着一层很自然的铜绿,不是水坑货。如果是水坑墓葬,铜钱的表现如同上次李承在石硖尾黑市上赌来的“钱团”,有强烈的铜臭味和金属锈蚀味。

  “你家不是羊城的建筑商吗?怎么挖到干坑?”李承有点怀疑这些货品的来路羊城是典型的南方气候,如果是墓葬出品,那超过九成的可能性是水坑。

  “真是行家!”周胜对李承摇摇大拇指,“墓葬中的铜钱,基本都会腐烂,我爸不要那些,别人一条烟就能换走一蛇皮袋。”

  他拍拍挎包,“不过这个不是。上上个月,我爸的工程队接到天河区一个工程,项目所在地,原本是天河区的一家废弃的老青砖窑厂,不知怎么的,挖出这么一大坛子东西。还有些纸钞,我小叔没带。”

  有铜元和银元的存在,那这些钱币的窖藏时间不会很长,极有可能是哪位富户家庭,为躲避战乱或者在浩劫年代躲避查抄,不得已窖藏起来,再加上所藏位置为古窑,土质偏干燥,所以保存完好。

  这说法,倒是能站住脚,李承没再怀疑。

  回到摩罗街店中,蔺建明正在接待一位客户,介绍得有模有样。

  一年多来,他跟在店中学习,天赋还行,又有实物上手,现在算是“小入门”,正痴迷着呢。

  见李承和周胜进门,俩人还抬着一只帆布挎包,连忙将顾客让给吴卫忠接待,自己笑嘻嘻迎上来,“威尔斯,阿胜,里面是什么?”

  周胜是他的学弟,俩人同样认识。

  “来几只分装袋,上楼。”李承对和吴卫忠几人点点头,随即边走边对蔺建明说到。

  二楼会客厅,李承找了两张报纸铺在地上,将重达十六公斤的挎包,倒在上面,哗啦啦一阵乱响,足有上万枚,有几枚滚落到座椅下面,稍后再找。

  “咦?这么多不值钱的铜板?阿胜,你哪儿搞的?”刚上楼的蔺建明惊讶的问道。

  这句话说得“卖货”的周胜颇不好意思,挠挠头。

  李承扫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我如果说这些很适合你玩赏收藏,你信吗?”

  呃?蔺建明一愣。他很了解李承,虽然算不上木讷,但对待鉴赏古玩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连忙搓搓手,嘿嘿笑道,“威尔斯,这些铜元还有什么说道?”

  倒是知道见缝插针,李承白了他一眼。

  铜板就是铜元,普品确实不值钱,但对待铜元,李承有自己的看法。他不介意周胜在旁边,拿着面前这堆铜元、铜钱、银元,为蔺建明讲解,其中以铜元为主。

  如果让李承推荐一种值得长期持有的藏品,他一定会推荐铜元。

  这是基于三点。

  首先,铜元存世的时间极短。

  铜元在货币史上,存在时间很短,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第一枚铜元诞生,到建国前铜元停铸,一共只有六十年。

  存在年限极短,意味着在未来,这种短命货币有击打的可能会成为“遗珍”。

  现在之所以不值钱,是因为铜元的印制数量很大且距离停铸的时间不太长,但如果放置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区区六十年铸造的铜元数量,远经不起时间的遗失。

  铜元成为遗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稀有版别和“错版”铜元比较多。火热电子书收藏钱币的都知道,稀有版别和错版钱币,都具备相当的升值潜力。铜元铸造,并非仅仅“官铸”,还存在清末民初各个地方势力的“半官铸”和“私铸”。

  因为铸造工艺的不同,铸造机构的不同,所以,在铜元发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英文倒置、满文错写、面背错配、阴阳币等错版。

  而某些政权的快速更替,又会导致某地方铜元铸造的历史很短,成为稀有货品。

  最后,支持铜元成为“遗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每一种铜元背后的历史故事。

  铜元六十年发展史中,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官铸阶段1889年1912年民初期北洋阶段1912年1918年民中期混乱阶段1919年1935年民后期淘汰阶段1935年1949年。

  其中,清末铜元典型的官铸,以红铜为材质,大小规范,制作精美,收藏价值相对较高。

  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宝泉局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这一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

  剩余三个阶段,则属于官铸与私铸并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发行的铜元没有收藏价值。譬如,日伪政权时期也发行过部分铜元,制造相当精美,又因为建国后大量销毁,让这些“伪币”颇具收藏价值另外,在工农党领导的革命地区,则流通着根据地自行铸造的铜币,现如今已成为“革命文物”,同样收藏潜力不小。

  可以说,铜元,见证清末到建国这一混沌阶段,朝廷势力的快速更替,各个地方势力的此起彼落,故文化性十足。

  “被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入手。威尔斯,我能挑选一些吗?”蔺建明也不客气,坐在地上,岔开双腿,准备上手。

  李承朝周胜点点头,“阿胜的货,你看着办。”

  虽然他说得精彩,可铜元毕竟是市场冷门,摩罗街许多店面都不收的。这一点,周胜未必就不清楚。

  “威尔斯,这些……我都交给你处理统一。”周胜蹲着身子,笑嘻嘻地拨弄这堆钱币,又对蔺建明说道:“阿明哥,你可以让李老板帮你背一套,还省的自己不会挑。”

  这句话让李承略略诧异,周胜童鞋聪明的紧吖,一句话,两不得罪。

  “威尔斯,帮我整一份呗……”蔺建明蹬蹬脚,放低声量求道。

  “行了!先帮我分类,分好之后,你各色铜元都挑选一样。”李承低头捡货,懒得看这位撒娇男,恶心。

  蔺建明立即来了干劲,“怎么分?”

  “和分铜钱一样,先按照文字分。”蔺建明毕竟有些基础,只要简单提点就能快速上手。至于周胜,李承也没然他闲着,“阿胜,你帮忙把银元挑出来,放在一边。”

  这堆钱币中,以铜元为主,混杂有一定数量的铜钱,还有一些银元。

  三人戴着手套,开始分拣分类工作,不一会,吴卫忠上楼,加入这项工作。

  银元不多,袁大头二十三枚,孙小头四十八枚。

  袁大头即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这一点人尽皆知,不解释。

  孙小头是一种银质纪念币,发行于1912至1927年。正面刻孙中山半身像,上缘为“中华x国年”,背面为嘉禾图围绕“壹圆”二字,有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及陵墓、地球、无年号、嘉禾等版别。

  这七十一枚银元中是否有“高品”银元,李承暂时没时间仔细分辨无论是袁大头还是孙小头的价值鉴别,都在细节,需要仔细看。

  中孔铜钱也很快被挑出来,李承手掌扒拉一遍,没发现什么值钱货色,以清代铜钱为主,其中,咸丰通宝和道光通宝居多,宋明两朝的铜钱也有数十枚。

  “咦?威尔斯,这是铜钱?为什么上面写着光绪元宝?”蔺建明拿着一枚中间方孔的“铜钱”,高举,并惊讶地问道。

  哟,有惊喜啊!

  李承接过这枚怪异的“铜钱”。

  虽然穿孔,但它还是铜元,是收藏界有名的“异类”安徽方孔。

  安徽方孔十文铜元,红铜质,币面中间凿一方孔,孔外写的是“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写的是“安徽省造”,下缘写的是“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写的是满文“宝皖”背面方孔外为龙图俗称“立龙”,上缘写的是英文纪地“安徽”,下缘写的是英文纪值“十文”,又因左右两侧各写的是一花星,俗称“梅花星”。

  就李承所知,它的存世数量,不过十枚左右。

  这是试铸样币,并未真正发行。它之所以未被发行,很可能是因为中间凿有方孔,制造时容易损坏机器和颇费工时的缘故。

  这一点,在直隶总督李鸿章机铸制钱亏损工本无法筹补的奏折中,可以获得间接证明。其奏略云查阅造成制钱,字画轮廓均尚清楚,惟机器时有损坏,极费工夫。缘西洋造钱,系属平面,中无方孔,压成较易。今以西洋机器造我国钱式,须另添打眼挺杆,由钱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钱孔。地位殊窄,撞力过大,挺杆上下与钱模互相磨触,最易伤损。每日每座机器,模撞修换数次及十数次不等。人工既费,成数亦少

  珍币一枚!

  李承正在欣赏呢,一楼传来一声洪亮的声音,“李承李老板在吗?”

  是赵帆,他来干什么?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