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摩罗古街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158章 摩罗古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8章 摩罗古街

  对于李承的“自作主张”,老爷子有些不开心,年纪大了就喜欢将孩子捆在身边,连他这位弟子都是如此。不过好在有饶棼帮忙劝说,李承最终还是搬离别墅。

  吴佩俞的“婚房”,位于万惠家园,沿着书市侧面的巷子往西三百米即到。这是一座十八层的小高层,房间位于十五楼,视线很好,站在阳台上能远眺海湾。

  三室两厅的格局,房子简单装修过,主卧的房门是锁的,听朋济明说过,偶尔他小姨子吴佩俞会来住住。李承挑选可以看海的房间作为卧室,另一个房间简单收拾,作为书房和收藏品陈列室。

  自此,他开始港大、饶老家、住处,三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锻炼、早餐与温习老爷子布置的功课八点半去港大,他选择的是徐懋教授的中国通史,还有拉夫恩教授的欧陆美术史,没有课程的时候,要么去逛逛书市,要么待在图书馆下午五点钟,准时赶往西半山饶老那里晚餐,老爷子会考较他一天的功课并安排学习。

  日子过得无比的充裕和安宁!

  连荷里活道、摩罗街、乐古道那边去逛逛的心思都没了,如果不是拉夫特来电话。

  拉夫特的机票是十一月十四日,自己该去摩罗街一带看看有没有店铺出租,另外,来港十多天,也该和赵帆联络,不知道他抵港没有。

  老爷子讲究座而议,起而行。

  李承拿起电话给赵帆拨过去,两人聊了几句后,他放下电话摇摇头。

  赵帆前几天已经抵港,这会又回到羊城,他那亲戚押着这批货过关时出了点小问题,回去处理呢。自己给他打电话时,正陪一位海关工作人员吃饭。

  这批货,总重一吨多,没错,他在电话中,用的是“吨”这一计量单位,也是没谁了!

  他在电话中还说,零杂品太多,他的那位亲属啥也不懂,用麻袋装的,只能以吨核计。

  这批货过几天就能抵达港岛,将会安置在海润集团的仓库中,自己和拉夫特还要抽空去精选一遍。

  这次随同拉夫特抵港的,还有两名员工,已经在纽瓦克那边培训一个月,这两位将担纲新店的管理运营。正因为培训员工,拉夫特晚来近半个月。

  今天不去听课了,换套衣服,李承匆匆出门,在小区门口招手的士,直奔摩罗街。

  摩罗街最早地名叫剃头角,开埠之初,这一带是荒野,有“鬼剃头”传说。

  后来英伦占据港岛九龙之后,这一带成为印度士兵的军营,也就是现在的摩罗下街位置。名称“asar”中的“asar”即印度士兵的统称,而“摩罗”一词,更是专指用头巾缠发,信奉锡克教的印度人。

  为安抚远离乡土的印度士兵,港府出售一块附近的地皮供这些士兵建一座印度庙。因此,不少水手和士兵在这里售卖在此聚集摆卖货品,久而久之就成为“摩罗街”,有点类似于欧美“中国城”的意思。

  至于摩罗上街的地皮,最早是属于当时的港岛地主谭亚财的私产。

  1860年代,羊城四邑地区因争夺地方资源爆发严重土客冲突,死伤枕藉。谭亚财原籍四邑地区,为支持新会乡里打撃客家人,凭着港府的关系,暗中招募一百多名印度士兵,配备新式洋枪,乘船到新会增援,结果被客家人打败,伤亡过半。

  这些士兵中,有留居香港的家眷因顿失家庭经济支柱,要求赔偿安置,政府于是向谭亚财追究。谭亚财被迫认罪赔偿损失,并在摩罗街以南位置建设“摩罗上街”作为安置,自此原摩罗街便改称为“摩罗下街”。

  当然,现在的摩罗街不再有印度人,甚至连印度元素都很难找到。

  的士司机将他放在乐古道的入口,剩下的路,只能走过去。这一带全是古董艺术品商店,两边延伸出来的摊位,将街道占满,行人只能侧身交错而过。

  勿论是贾郑亭还是罗根,都不止一次的逛过乐古道、摩罗街一带,可本人却是失忆后的“第一次”光临,眼前的货品之杂、品类之全,让李承大为震惊。

  这里的东西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样样齐全:从四五千年前早期人类用的“锅碗瓢盆”,到历代各式古物从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银器、漆器到古币、石雕、家具、屏风、字画、古籍,甚至老式的钟表、电风扇、留声机,只要是“上了年纪”的,应有尽有。

  当然,这些东西中大多数在他看来,只是工艺品赝品!

  沿着街道,一家家看过去,他还是有些小瞧香江的古董店老板。

  摆出来的物件,基本上无差错。秉持着赝品要高价,等着捉鱼,真品的要价也不低,比欧美市场上祖国古董要贵上三成还不止。

  倒是那些摆出来的老式电话、留声机的价格不贵,多数为千儿八百。如果放在欧美,这价位是可以进货的,可惜,两地相距太远,白菜运出牛肉价,不划算。

  每走进一家店铺,先看看门上有没有贴着转租信息那天朋济明说,摩罗街一带店铺转租频率很高,店主都会在门窗上贴出转租信息的。悠悠书盟有两家确实贴有转租信息,可惜,面积太小,一家只有十来平米,像个报亭,李承没看上眼另一家面积有三十来平,依然小。

  转了十多家,李承依旧两手空空,既没有找到租赁信息,也没有找到高价值的藏品。

  看来今天没带运气出门,他索性不再一家家细看货品,脚步飞快,只查看各家门窗上有没有贴出租告示。

  很快,抵达乐古道和摩罗街的交口,他转身向西,选择摩罗上街。这是摩罗街的精华所在,二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拥挤着三十八家店铺。

  一家名叫“万隆堂”的古董店铺招牌横跨街道,很是醒目。

  李承两边看看,喜出望外啊,这家万隆堂应该很有实力,街道两边各有一家店铺,不知为何,右手边的临街窗户上贴着大大的“转租告示”。

  管他为什么转租?李承迈步走进右手这家万隆堂。

  摩罗街这边的店铺,明显要比乐古道那边更正规,规划更好。这家待租赁的万隆堂,一层店面大约六七十平米,一侧还有玄关上二楼,面积足够。

  店铺方方正正,靠墙全是多宝阁,放着瓷器、陶器以及青铜器具再往前,是一水的玻璃展柜,内盛各色精品小件物品店中间,则是开放式中岛,摆放着各种像章、钱币以及小型摆件,陈列多而不乱,杂而不显,老板应该很有水平。

  “小哥,看点什么?”收银台后站着一位中年女性,微笑着问道。

  “哦,看看钱币。”见到店铺的陈列,李承心中的疑问涌上来按理说这家铺子不至于转租啊?于是在回答时留了点心机,顺手操起一把中岛上的铜钱,有几枚从指缝中掉落,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现在你这般年纪的,喜欢老古董的不多了。”店内还有两名销售站在那儿,不过,说话的依旧是收银台后面的中年妇女。

  还是年轻的锅啊,李承不想辩解,笑笑,“就是瞎喜欢。”

  “喜欢这些东西,多好啊,一看靓仔你就是有教养的家族出来的。”这位中年女人很会说话,她从柜台中走出来,“收藏入门两大诀窍,要么钱币要么邮票。”

  显然,她将李承当成收藏菜鸟,指指这堆铜钱笑着说道:“小弟,多贵重我不敢说,保证货真。你挑一些,姐给你打八折。”

  李承对她印象不错,起码她没说假话,这对铜钱确实是正品,刚用手抓一把就知道。

  “谢谢大姐,我就挑几枚。”李承哗啦一下将铜钱堆扒开,顿时,一股子铜锈味道弥散开来,还有一丝丝的油味这是保养铜钱的一种便宜方法。

  “这堆铜钱中可是有宝贝的哦,你要是找到,同样给你八折。”那中年女人双手环臂,站在李承旁边,笑着提醒一句。

  中国各朝各代都会生产大量铜钱,这导致钱币市场上,发行量大的铜钱,价格上不去,因此,许多摊主便将铜钱堆成钱山,为吸引购买者的兴趣,往往在里面埋上几枚价值相对较高的铜钱,作为“压山钱”,以此增添购买者的寻宝乐趣。

  这类钱币,收藏性更强,增值幅度会更大,如果能打八折,购买者算是捡便宜。

  “真的?那我找找。”李承装傻,故意问道。其实,他刚才扒拉开钱山,就是准备寻找那一两枚被故意埋在其中的价值较高的铜钱。

  这堆铜钱,多以康乾咸通宝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是明代铜钱,譬如万历通宝、正德通宝以及嘉靖通宝。

  他很快找到所谓的“值钱货”,那是一枚篆书体的“政和通宝”。

  所谓值钱其实也值不了几个钱。

  政和通宝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发行的货币,有小平,折二型铜钱及折三型铁钱,对钱,有数十种之多,篆书,隶书二种书体。

  特色之处是隶书中杂有楷意,有时也称作楷书。

  这是一枚篆书小平铜钱,存世量挺大,大约三百港纸一枚吧。不过,这一枚保养的不错,黑漆古,有点价值。

  看他几分钟就挑出“压山钱”,中年女人眼神闪闪,“啊哟,没看出来,小弟的眼光很好啊,估计没少练摊吧?”

  “我是看朝代的。”李承将这枚铜钱放在一边,又翻了一遍,再次挑出几枚黑漆古铜钱,放在一起。

  挑拣的手法熟练,看货很准,这次,那位中年女人可以肯定,眼前这小子有一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